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第17集 分集剧情介绍
赵匡胤和月虹谋划着促成张琼和京娘的婚姻,希望能够让这对恋人走到一起。他们分别找到张琼和京娘商量,但张琼本不愿意,不过看到赵匡胤坚持,只好顺从。至于京娘,她原本对赵匡胤有情,但是嘴上却不敢表达,经过月虹和杜太后的劝说后,也只能勉强答应了。在婚礼当天,张琼得知京娘曾钟情于赵匡胤,因此他并未和京娘同房。京娘看到张琼如此体贴,愿意教他认字读书。张琼嘴上答应了,但并没有真心付诸行动。 赵匡胤调高怀德进京,并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,负责宫中禁军的管理;而张琼掌管着京城禁军。其他人看到自己的兄弟掌握着京城的兵权,可能会感到放心,但赵普并不这么看。他认为,如果皇帝的结义兄弟都掌握兵权,而且还都在京城,只要有一个人有反叛的念头,就会有人响应,整个京城就会不安全。赵普想向皇帝说明这其中的危险关系,但又担心惹来麻烦,于是决定等到想出完善的解决办法后再上奏。 沈义伦受命督造文庙和武庙,并且恢复国子监,完成后要上殿奏报。赵匡胤对此表示赞赏,并带领文武大臣一起前往文武庙参拜。在文庙内,赵匡胤作为九五之尊,跪拜孔子的塑像,以身作则,推崇文治。他还让沈义伦的养子鲁梁与国子监的学生们一起努力读书,希望他们能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。这段情景在文庙里展示了赵匡胤对于文化的重视,并且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建设国家。在武庙中,赵匡胤细细观察着供奉的武将塑像,他对孙膑兵法的残忍和心术不正感到不满,决定不将其入庙供奉。这体现了他重视文治胜过武功的态度。沈义伦看到赵匡胤的表现后,带着一支竹枝进入宫中,向他解释了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错误之道。他认为治理国家如同处理竹枝一样,如果要重视文治,就必须克制武力,皇帝必须先对待结义兄弟不同于对待武将,以免被人认为皇帝只偏爱武将,而对于文臣只是口头上的空谈。赵匡胤对沈义伦的直言不讳表示赞赏。沈义伦进一步建议设立御史台来维护朝廷的纪律和规矩。赵匡胤早就有此想法,决定让刺头雷德镶来担任这个职位。枢密副使李崇矩上奏称赵普生病,于是赵匡胤决定和太医一起前往赵普的府上探望他。就在此时,翰林院承旨陶谷带着礼物前往赵府讨好,在求得晋升的同时,还自荐成为今年科举考官。赵普还未答应,家人前来通报皇帝的到来,陶谷急忙从后门离开。太医给赵普诊脉,赵普装出一副无力的样子,说自己因为思虑国家大事而睡不安稳。太医听后明白了他的意思,表示是因为过度劳累。太医离开后,赵普跪在床上,称自己内心有话不敢说。赵匡胤鼓励他直言不讳。于是,赵普说出,自从建立宋朝以来,他特意没有设立都点检一职,正是出于对历史重演的担忧。现在高怀德被任命为都点检,这让他感到不安。赵匡胤认为他的兄弟们不可能背叛他,而真正的威胁是各地的节度使。赵普用一个典故让赵匡胤明白,最亲近的兄弟和朋友才是最可怕的敌人,因为他们对皇帝心怀鬼胎,并且皇帝对他们毫无防备。只有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才能击败他。赵匡胤听了赵普的话后,感到犹豫不决,于是找来赵光义商量。赵光义也认为城内禁军才是威胁,并以刘邦诛杀开国功臣的例子来证明。赵匡胤听到弟弟把自己与无赖刘邦相提并论,大怒不已,但内心却开始思考。随后,赵光义代表皇帝与赵普商议。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压制武将的势力。然而,他们也知道赵匡胤的性格不可能像刘邦那样大开杀戒。因此,赵普提出退而求其次,收回武将的兵权。这个提议让赵光义茅塞顿开,他们一起进宫向赵匡胤回奏。赵匡胤对赵普的建议感到满意,但他认为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,最重要的是办好第一次科举。赵匡胤询问赵普关于主考官的选择,赵普提议陶谷。尽管赵匡胤对陶谷的人品有所怀疑,但他没有过多思考,同意让陶谷和卢多逊成为本次科举的主考官,并要求赵普尽快提出收回兵权的方案。以上是文章的一小段情节,用另一种方式描述给您听,保持原文思想,并增加一些情节描述。